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芬兰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5-04-14 16:59:29
芬兰教育读后感(通用11篇)

芬兰教育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芬兰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源于芬兰,可是我印象中的芬兰只有桑拿、NOKIA,通过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芬兰,很多国土处在北极圈内,面积与德国一样大,被瑞典多年殖民,国民十分珍惜独立,也特别重视教育,芬兰的综合教育实力全球第一,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怀着这样的想法,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并且深深为之打动,内容平实但精彩纷呈,到处都可以碰撞出教育思维的火花。

作者陈之华女士,旅居芬兰六年,两个女儿都得益于芬兰的教育。其本人有众多头衔,其中赫尔辛基国际妇女会理事可能使其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芬兰的教育。现为自由作家与专栏作者,其博客《北国风情》获2007全球华文博客最佳“生命记录”首奖。

翻开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大半,内容平实处处都是实例与感悟,可能与我的教育工作有关,从自己孩子受教育的角度出发更细致地帮助我们看清芬兰教育的实质,让我与大家一同揭开芬兰教育的面纱。

一、见树又见林的教育全局观。

大多数情况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学习,一个动作学会再学习另一个动作,学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连系起来。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后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会失效,我们身边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情况。芬兰人则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教育,从保持兴趣入手,学生学习激情得以保证。教育我们的孩子时,一定要适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领全局,审视整个学科,学习效果则可以保证。

二、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是比赛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比赛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自己比自己的进步速度、耐力,不是大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比输赢,短跑才能比出输赢,一生的长跑如何比较?正因为我们有了比赛的观念,所以小孩子甚至见不得同班同学比自己优秀,天天拼命去补习。比赢了这场比赛,却失掉整个人生。与自己比则是一个朴素的教育理念,人与人没有相同的,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差别更大,人与人之间可以对比的学习内涵更少,受教育的个体自己的进步程度应是最重要的,这样可以培养出个性、上进的个体。放在学校教育我们要注意到教育的多样化,减少学生之间的比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三、精英教育。

精英引领着社会的前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中的精英要非常慎重,因为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竞争的法则,也不明白竞争的目的,很多情况“精英”的“情结”来自孩子后面那对渴望成功的家长。当有一天孩子发现他成不了精英时,心理上的落差,不知父母怎么去帮助解决。芬兰人不培养精英,却个个都是精英,这来源于教育理想,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只是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行了,种下一颗适合的种子,等到种子发芽之时,很快就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从另一角度看,芬兰人也珍惜每一名学生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四、用家庭教育赢世界。

学习一个持久的动力来源就是习惯,哪里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家庭,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家庭是想孩子出息的地方。家里还要多放些报纸杂志,放在一个伸手就能拿得到的地方,不愁孩子不读书,一家人共同读书看报,学习就成为享受,不会感觉是一种累赘,作父母更要热爱学习,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共同进步。

五、关于语言学习与阅读。

很多家长一定会头疼孩子学英语的时机,芬兰的教育则说明了母语的重要性,母语起到文化的传承作用,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一点都不迟,芬兰本国的语文就有三四种,加上官方语言是瑞典文民众还要学习英语,国发学习语言的难度其实很大,但举国上下,英语都讲得非常好,关键是学习英语的切入点,切不可从背单词、背文章、背句型开始,要先看动画片,并且要多看几遍、玩英文游戏等这样可顺利入门,之后就从听力入手,再鼓励背诵。从兴趣首手,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芬兰语言教育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关于阅读,这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阅读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读什么书可是要家长多花心思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读书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但象老夫子、喜洋洋这类的快餐类书籍不可多读,也不能太早涉及到文学类的经典,这类书的内涵往往是悲剧情节,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见得是好事,待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再读不迟。

要多带孩子到图书馆,那里才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从他们读书的内容上可以反映出他们实质的心理需求,没有那么多书很难发现他们的真正需要。家长要与孩子分享读书的内容、快乐等。

芬兰的教育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热爱学习、尊重的国度,一个另人向往的精神平等家园,用最朴实的理念形成最优秀的教育,为我们的教育展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教育需要的是方法与智慧,要学习者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必将伴随个人终身成长。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2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气热备。

地理:左边瑞典,右边俄罗斯。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为什么呢?

因为芬兰不仅学费全免,营养午餐,教科书,居住偏远孩子的交通费都是政府出的,用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纳税人的钱,没有校服和教育和学习成果无关。不像某些国家不穿校服就不能进入学校,如果校服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久变成了先求管理,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吗?

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己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 ……此处隐藏10365个字……起跑线上”。在中国,这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口号,而芬兰的教育观认为,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与自己竞赛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争一朝的冠军,而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刻意培养精英,却个个都是精英,这源自他们的教育理想,不是为了获得第一,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如果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10

读了《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我产生了一些思考。芬兰,国家很小,人口也就几百万,却被大家誉为“教育最强国”。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能快快乐乐地成长,这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在芬兰,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竞争,而是唤醒自己。如果有的孩子不擅长学习,也没有什么艺术特长,那怎么办呢?他们会回答:这也没关系,我们要让孩子们仍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或者拥有爱。

保护孩子的人格,唤醒每一个人的内在力量,而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星卡评价,和芬兰的教育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每个孩子轮流做英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起跑时的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让孩子在“自律”的路上越走越远,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

在芬兰,家长并不担心陪孩子写作业,因为老师不会给孩子留太多的家庭作业,会留出时间来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去学习建筑类的课程,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懂得基本的建筑原理,提升美感,学会如何欣赏、理解建筑。

如果孩子们作业写得好,老师还会给他们一个“越狱卡”。越狱卡是干什么用的呢?当孩子下次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越狱卡来行使这项特权。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全自主、半自主、或加自主,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作业说“不”,这就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孩子;同样,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引下“免写作业”,作业负担轻,孩子和家长幸福感满满。这也正是我们要做的提质减负。

教育之路是漫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在教育、教学之路上前进。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11

前段时间,听晓燕说,她们办公室的老师都争相传阅一本有关芬兰教育的书,热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诀。因此激起我的好奇心,也想学习学习。暑假里,我终于如愿以偿,领到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在炎炎夏日里,有它相伴,少了许多酷热难熬的情绪,多了一些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的深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又有不少苦闷,彷徨与无奈。

芬兰,一个北欧的小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地区都在北极圈以内,地理环境之恶劣,为何能让经济力和教育成果跃居全球第一?

我从书中深刻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懂得了什么是信任的、平等的、均衡的、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懂得了教育如何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的:“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孩子满7岁才入学,学校是没有制服的,没有督学,没有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授课时数最少,学校不排名,老师不做绩效考核。我很惊奇地发现,我们一直倡导的“不让一人落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得到了实现。

一群学生兴高采烈地一起做饭,包括帅气的男孩;一群学生踩缝纫机,织布缝衣或拿起长针织毛衣,不分男女;一群学生用电气锯切割木头,包括娇气的小女生……这场景出现在课堂,你相信吗?在芬兰,这不是神话!在国际经合组织对全球40多国中学生进行的测评中,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超乎寻常,其他国家学生失败率超过20%,芬兰不到5%,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一举成名!

芬兰教育不倡导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而是注重启发协调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生命价值,建立可以一生遵循的正面学习心态。他们认为,竞争让人心的良善和互助丧失,使社会趋向功利和恶性竞争,不通过竞争依然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校正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更多地关注学习对每个个体的作用,以及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感受。通过学习眷注自己的内心,这是对人探索新知的深层次的追索。比如他们的学科教学采取“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的方式,先启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整个学科有所了解,淡化细部知识演练,这和我们的思维截然不同。比如游泳课,老师会让学生先玩水,不惧怕水,体会水中乐趣,不急于教学生蛙泳、仰泳等泳姿,让学生自由逐浪,沉浮自如,一段时间后,学生真正喜欢了这项运动,学习动力自然产生。

如果说平等是芬兰教育的内涵,那么信任就是芬兰教育的核心。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社会需要各种不同人才;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所有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个人的成就感,包括老师,这种成就感不是简单的赏识,而是制度层面的保障,文化层面的推崇,信任老师,信任学生。依据宪法规定,芬兰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方式、内容,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度和课程自主权,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和进度;老师不批改作业,而由学生自行订正。他们认为“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一段一段的机械式的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在芬兰,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因为国家法律的健全,理念进步,老师赋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更实在的教育方法,而能使学习不见得好,却另有爱好的学生真正健康无憾地成长。

较少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管制,并不代表完全没有约束,这种约束是无形的,隐形的,是一种整体对于个体的足够尊重。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数学生,芬兰式的普遍大众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个学生,带来的必然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得到教育制度最大的信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践行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不是功利地谋求个人成果。正如芬兰前阿赫所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不是让人有体面的工作,有大把的钞票可挥霍,应该是让人掌握生存的本领,让人懂得尊重,独立思考,让人内心更加清澈,让人活得有尊严,感觉幸福。如果有些国家的教育是如此,芬兰应该算一个,这是他们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芬兰教育读后感(通用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鸿盛学习网 www.enyuancaifu.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