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得体会

弟子规读书心得

时间:2025-04-14 17:12:28
弟子规读书心得14篇

弟子规读书心得1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心得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弟子规读书心得1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命运……

-------题记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对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站立规矩:言行慎重。《弟子规》告诉我们:这是必须要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走路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要一步一步从容稳重的走;站着的时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时,不能开玩笑,要严肃、恭恭敬敬的弯下腰;在面对长辈时,行礼要心存恭敬,举止得当,从容小心。

站的时候,不能弯腰驼背更加不能抖脚。站如松,要像松树一样挺拔。要抬头挺胸,义气凛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样子。步伐不要匆忙乱赶,行如风。脚步要像风一样的轻盈,使人内心自在。

坐的时候,不能乱动,乱摸。坐如钟,坐时要像钢钟一样稳重。

睡觉的时候,不能翻来覆去。卧如弓。身体自然弯曲就像一张弓一样。

人不可以太注重外表,多注意这个人的内在,通过观察一个人,观察他是不是手守礼、尊礼,懂礼,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社会中有没有地位;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未来成就……

《弟子规》中又提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东西。一、在古代进门时,脚不能踩在门槛上;二、在站的时候,不能一直脚支撑着整个身体,这样显得十分没有礼貌;三、坐在地上时,大腿不能岔开;四、坐或站的时候,不能摇动大腿……这些举动,都会让你显得很轻浮,在社会上不能生存,也会导致长辈不喜欢,也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一个注重外表礼仪的人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自信与威严,也得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当然,她也会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要求。我想,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个在社会中人缘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觉醒的话,就朝这个目标前进吧,你的付出,一定会有你想要回报,加油。

弟子规读书心得2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学校的读书室终于开放了。我怀着高兴的心情走进读书室借书。借什么书呀,我望见书架上有一本《弟子规》我就把它借回来读。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我读了它后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我当成宝贝。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读了《弟子规》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现在的我非常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老师就问"老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在外边我讲礼貌了。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要讲求信用,说话办事不能花言巧语,要实事求是,为人真诚,这才是立身之本。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基础,我也做到了。从现在起我要懂得这些道理,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将来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弟子规》改变了我。它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书心得3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是《弟子 规》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带来忧愁。我们的品德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这句话给我的感悟最 深,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总会深深地自责,因为我懂得了给父母带来忧愁、让父母没面子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去野外玩,爬山的过程中我不小心被一块玻璃片扎伤了脚,幸好有大同学帮忙把我背到了医院,并通知我 的爸爸妈妈,等爸妈赶到医院时,已经包扎好了。看到我渗血的脚,妈妈急得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问我疼不疼,我看到妈妈那么着急,咬着牙故做轻松地说:“妈 爸,没事的,一点都不疼!”大夫也安慰妈妈说:“只是扎了一个口子,不碍事的,注意不要让她的脚着地,这样好得快些。”妈妈抹着眼泪答应着。

回到家里,妈妈心疼地看着我的脚说:“丫头,真的不疼吗?”还忧心忡忡地说:“唉!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好啊?”为了减轻我的疼痛,妈妈不肯让我下床。 不但抱着我大小便,而且亲自喂我吃饭。闲坐无事的时候,妈妈怕我的伤口疼,还用扇子对着我的脚轻轻地扇风。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脚很快地好起来 了。但是经过几天的折腾,妈妈圆圆的脸却明显得消瘦了。如果不是因为我没有听妈妈的话执意出去玩,如果不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自己,妈妈也不会如此担心,如 此忧愁,现在想来,我真是不该啊!

我的脚康复后,由于落下许多课,妈妈不得不把我送到了补习班。因为我不喜欢补习班的老师,我时常故意在补习班里大声说话,补习班里的老师说我,我就 会大声得顶撞他,老师忍无可忍,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把我领回去,妈妈气喘吁吁地赶来,马上面红耳赤地道歉:“老师,真对不起!我一定好好教训她,求您千万 别让我把她领回去!”老师不肯,妈妈又说:“求你了老师,我再给您多加点钱好吗?”老师不耐烦地说:“也求求你了,放过我吧,我把你交的学费退给你吧!” 妈妈说了很多好话,老师执意不肯留我,妈妈只好羞惭地领我回家了。回到家后,妈妈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坐在椅子上哭了起来。看到 ……此处隐藏7281个字……似粗,但它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每一细节。它告诉我们“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它告诉了我们“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它告诉了我们要“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它告诉了我们“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你难道没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感受吗?

第三感:背,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说:“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过。”其实错了。背过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这句话──先接受才有理解。你都没完全接受,何谈理解?当你背过,当你能合上书,依然说出来原话时,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样。其实,我们很多人,同丢失了很长时间的弟子规一样,也把“背诵”丢失了正是对背诵的丢失,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浮躁。似乎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说不上来。

第四感:综合感觉。

礼节是多么的重要。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

对好坏善恶的态度。等等。

其实,有了这个做人的基础,成功将会水到渠成。也许,成功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触发完了。再背一遍吧。背过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规读书心得12

《弟子规》是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讲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贵端,慈而宽。”这就话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刘宽,他总能体谅犯错的部下,不生气,不发火。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侍女给他端鸡汤,在他接鸡汤时,故意失手,鸡汤刚好洒在刘宽刚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刘宽竟然没有发火,而是关心是女烫伤没有。

在现代,和刘宽的君子风度恰恰相反,一些单位的上级领导,从不宽待下面的职工,当职工犯了点错误,就会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而不像刘宽那样宽以待人。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宽厚,才是完美的。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亲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

而我平时就很任性,经常擅自做主。有时候妈妈让我做事,我喜欢了才做,不高兴就不做,让我去买东西,我有时还不经妈妈同意就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的钱,我就藏起来,不告诉妈妈,自己拿去买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类的。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妈妈其实也不是不让我拿零花钱,妈妈只是让我自己学会怎样正确花钱,不买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对的,我以后要学会管理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父母担心了。

弟子规读书心得13

记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规》,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古朴而精致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规》是一本儿童读本,我漫不经心的翻开书,当我翻开书本看到《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我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听到古圣先师谆谆的教诲,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当我从头到尾读完《弟子规》,我感到心头一亮。原来小小一本《弟子规》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做人、待人、处事、待物,是教导我们生活、学习应有的礼仪与道德规范。

《弟子规》篇幅不长,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必做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要抓紧时间精力去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知识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句,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置冠服,有定位,”衣帽应放置在该放的地方,要放整齐:“兄道友,弟道恭,”哥哥要友爱弟弟,弟弟对哥哥要恭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生活中教导我们尊敬老人:“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我们每个人与朋友相处,如果听到讲自己的过失或缺点就生气不高兴,听到人家赞誉你、夸奖你,你就很欢喜、很高兴,如果是这样,时间一长,真正的好友会远离你,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会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朋友间的交往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会指出你的过失,而人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对,看到你很生气,下一次,他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所以如果没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规劝,你的好朋友当然会渐渐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会渐渐接近你:“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否则学到的只是肤浅、表面的东西,不会有成就。

读《弟子规》要用我们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是我们每个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应勿缓”虽然只是对父母一个恭敬的行为,但是心中要时时刻刻对父母保持孝敬!

我认为《弟子规》确实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本好书,时常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弟子规》进行约束,反省自己的过失并能改正,假以时日,相信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弟子规读书心得14

自从学校发了《弟子规》,暑假里我几乎每天读、背。对照《弟子规》所写的,我反思反思自己,有些做到了,有些做的不够好。

在《弟子规》总叙里告诉我们首先要孝顺爸爸妈妈和长辈;其次,要谨慎、诚信、守信用,泛爱众人,再和有德的人亲近。这些我都有做到,外婆生病了,外公要照顾外婆,我们又不跟他们住在一起,所以从我会打电话开始,我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他们,和他们说说学校里的有趣事,因为外公外婆两人会很寂寞,我每天向他们汇报汇报,他们都很开心,外婆的病也会好得!在家里,有什么好吃得,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分享;有新同学转到我们班来了,妈妈鼓励我要主动关心新同学,多和他一起玩,我都有做。

在“入则孝”这一篇里告诉我们:父母呼叫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回答,不能不回答或回答很迟钝。父母命令我们去干什么,我们就要马上去做。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必须要尊敬地听。父母批评我们时,必须要仔细听,要顺承。

《弟子规》是四句为一小节,有些我读了不懂,爸爸帮我找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的《弟子规》,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在他讲的《三字经》里也听到过,就是“香九龄能温席”。黄香九岁时就能在大冬天先把被子捂热,等着劳动了一天的爸爸回来后睡觉能暖和些。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他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体贴父母,这个我还没有做好。

《弟子规》虽然我都会背了,但里面的意思我还要搞懂,还会写下我的感想。

《弟子规读书心得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鸿盛学习网 www.enyuancaifu.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