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唐诗

《唐诗》读书笔记

时间:2025-04-14 17:06:12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集锦15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集锦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它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而《唐诗三百首》作为我国古诗经典代表著作,它是现今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2

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3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自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己,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杜甫

最初读到这首诗时,正是个不知愁滋味的年纪。那个年华里,最喜欢的是太白的诗,柳永的词。老杜的诗沉郁苍凉,说不出的沉重。所以心中杜甫的形象总是个留着花白胡子的消瘦老头,穿着半新不旧的衣衫,在大唐激烈动荡的岁月中,低头深思着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他似乎从没有年轻过。

也不知是不是年岁渐长,当再次读到这首诗时,忽然多了许多无法表达的情愫。原来老杜不是没有年轻过,他只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拥有深不见底的灵魂罢了。他就那样站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那种不可磨灭的风采让他仿佛星子般闪耀。某些你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的话,就在他的笔尖,轻而易举的点破。杜甫比李白小了11岁,开元盛世与他而言只是短暂的繁华,他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葬送在了安史之乱后的繁华废墟中。多少离愁别绪,多少物是人非,多少时移世易,他抱着饿死的儿子的尸体,明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寒凉,辗转漂泊,偶遇故人也不过是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明明是江南暮春最动人的景致,在两个经历战乱流离之人的眼中,也隔着片片落花,只有相顾无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如此伤人,却如此侥幸!

再看这首《赠卫八处士》,才觉得其中藏着多少慨叹!

前些日子,接到很多朋友结婚生子的消息,脑海中不觉得就想起了这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昔年,何止未婚,大家不过还是青春洋溢的少年模样。“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依然记得当时的日子,初见的秋,分别 ……此处隐藏5928个字……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现出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等多姿多态的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悟。

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自由地驰骋,纵情快乐。在是书的海洋里,我可以随意的徜徉,尽情的陶醉。书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充实,给了我满足。

上学后,书的世界好比一个大花园,我被里面的“花花草草”,字字句句所吸引,那时一个 懂的女孩就这样被书领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在书的世界里,我读懂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我体会到了苏轼“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

在书中,我是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吮吸着点点滴滴的精神食粮,然后,满载着这些知识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清风为我祝福,有夕阳为我做伴。书,让我变得成熟,变得理性。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在书中,我是一片晶莹剔透的洁白无暇的雪花,没有心灵上的尘,没有思想上的俗,有的只是书中源源不断的高尚品质,当我将这些品质都酿成自己的果实时,我就可以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洒满大地,为枝头点缀,为屋顶披彩……书,给我无限的纯洁,陶冶了我的性情,丰富了我的人生。她是促我成熟的阳光,让我学会为人,学会处事。

书,让我走进了广阔的世界。童话故事让我领悟了生活的美丑与善恶;科普书让我领悟了神奇宇宙的奥妙;历史书让我纵观历史,放眼未来;小说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知识,良好的品德,书籍给予我如此之多,书难道不是我最真诚的伴侣吗?

书,让我跨越时间的鸿沟,体味人生精神史上的一次次辉煌。与书成长,我们在清幽的墨香中古人的智慧之音;与书相约,使我们在白纸黑字是世界感悟人生的伟大。

当读书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生活才刚刚开始。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3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我就挑选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首诗谈谈自我的感想。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静,可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写“静”反而大胆采用“响”字。用空无一人的寂静山谷中传来的隐约人声来反衬深山的静谧,突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我们在写作时也能够运用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述,而为自我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与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虽然仅有短短四句,可是从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属于诗仙的处世之道。拥有万金的李白不贪恋繁华城区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山林,在碧山丛林深处进取学习,汲取精神食粮。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没有因为自我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也应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戒骄戒躁的好习惯。

最终是诗佛王维的《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两句写出咸阳城的游侠在路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楼酣饮畅聊的场景。诗句中洋溢着热情与豪迈的气息让我这一千年后的小读者也燃气澎湃之情。虽然古时候这种场景也不太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可是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也应当多敞开心扉,广交朋友,让自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群芳竞艳,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创作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尚有五万余首。虽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华,可是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很多。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是应当多学习我国传统国学精髓,传承我国经典,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4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意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 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5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唐诗,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写的《咏鹅》生动的描写鹅的情态,给人一种高洁傲岸的感受。还有李白写的《静夜思》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携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让人感受那种孤独意象在诗人心中与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这些短小的唐诗给我的心灵一种独特的震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让我感觉唐诗犹如浩瀚无涯的汪洋大海,若想畅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选其精华,汇为一编,使一般人能据一斑而窥全豹,此书当之无愧。

对于怎样去学习唐诗,我的感触是只作欣赏,而不作具体评价,因为唐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它所扎根的历史时代,社会关系,人物心里都与现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在现在的环境中很难体会到唐诗的韵味,而我们自身发展的条件也很难对唐诗做出很好的解释,只能从表层去揭露,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去学习唐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唐诗的时候能够注意到意境的开拓,自己去寻找创作一种意境,倘若你没有见过鹅,别人让你去体会诗中鹅的神态,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作为小学老师,就更应该用事实说话,比如通过多媒体与图片等等,让同学们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这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立体感觉。

有的人总会说:我们学习唐诗,又很少用,还不如不去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唐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学习唐诗的目的首先在于学习,然后就是学以致用,变成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精神。我们要提倡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唐诗,而不是单一的在学术方面,我们从唐诗中提炼有用的东西,例如你可以在笔记本封页上做一个有关于唐诗的图片,然后去销售,用唐诗文化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的思想要更广阔,这就是所谓的回忆一落地,变成生产力。

以有涯之身,学而无涯。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鸿盛学习网 www.enyuancaifu.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