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⑵ 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教学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结合注解1)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说有二:一即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经”外,再加上失传的《乐》。)
⑵ 体制和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分属于国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
“风”指十五国风,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产生于周王畿;
“颂” 是赞美歌,是祭乐,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文字板滞,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们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二.导入新课——《诗经》源头探爱情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文学史上关于“三部曲”的说法——
“三部曲” 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关于《诗经》有“爱情三部曲”的说法: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见后面的“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此处隐藏4507个字……。”,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板书)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却是这样的结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6)对比在文中其他章节还多次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一找,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②“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五.审读:探究悲剧原因
1.探究:穿过千年的时空,跨过千年的《诗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两个方面总结悲剧根源——个人原因――喜新厌旧;社会原因――男女不平等。)
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附:痴情——“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总是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而高兴又因为氓而伤心,眺望复关,等待的是氓的迎娶,从来没有改变。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否则就很难从中解脱。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女主人公与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样,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这也体现在其与氓婚变后,她并没有呆坐等死,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做出决定。我们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吗?
坚强——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变后依旧勤于家务,坚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轻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没有因变而终日以泪洗脸,而且她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勇敢果断的做出分手的决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现。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2.研讨: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鸿盛学习网 www.enyuancaifu.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