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诗经

《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5-04-14 17:06:29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读后感1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2

《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平铺直叙),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

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诗经》读后感3

《诗经》是鲁国学者孔子撰写的。

古有四书五经,《诗经》是五经中的精华。

有不少读过诗经的人都赞不绝口,因为它蕴藏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情意,又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只了用了短短八字就能把一个人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此《诗经?大雅?荡》也只用了八个字便解释了: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的哲学道理。

还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让我明白了:有好东西,就要和朋友分享。

现在,人们渐渐地忘记了中华文化的经典,抛弃了祖先留下的传统珍宝。

有人甚至说《诗经》没有什么用,还十分难懂。

不!胡适爷爷让白话文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让它取代我们传统的文化。

随着现在都市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整个社会也越来越浮躁,这时不妨慢慢地静下心来,请您读一读《诗经》,这时它仿佛是一杯清茶,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诗经》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希望大家都能阅读《诗经》、传承《诗经》,因为《诗经》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

了解《诗经》就等于了解我们的过去。

了解过去才能未雨绸缪、展望未来。

不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我们的根,《诗经》就是那根!只有去了解《诗经》,去了解过去,我们的传统才不会被淡忘。

同时,《诗经》也是一把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希望大家都去关注它。

《诗经》读后感4

离别总是诗歌里最伤感的主题,尤其是男儿被迫搁置儿女情长,为国出征,这样的离别更填一层悲壮之情。

还记得《周南·汝坟》里,那个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吗?男儿在外为“王室”奔命,她在家里却食无味、寝不眠,日思夜想。

这首《击鼓》则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视角,与之遥相呼应。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叙述了随军出征中的慌乱与危险,回忆起出征前与爱人分离的场面来。他紧握着姑娘的手,对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来,一定与你白头到老,生则同居,死则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嗯,用现在话说就是:等打完这仗我就回老家结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坚决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离太远,相会太难;分别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难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们读历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将相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但在历史的聚光灯找不到的地方,却有无数不为人知却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

也许我们从史书寥寥几行的记载里,看到的只是贵族操纵战争时的纵横捭阖,可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诗歌,却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告诉我们,他们不是作为故事的`衬托、甚至仅仅作为统计胜负结果时的庞大数字的一个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实的存在过。

也许,与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子夜吴歌》对比来读,更能体会这种战争中离别带给普通家庭的复杂情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经》读后感5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 ……此处隐藏3037个字……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觉得:毎个人必须自个儿去品读、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别样的解释。

或许,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词;就是突然发现,凸现在明星歌里、网络语中的成语出处;就是低语细声的“卫风” 、“王风” 、“大雅” 、“小雅” 的《诗经》格调;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静好。”的古人含情脉脉的情感;就是赋比兴的手法、风雅颂的国风……简直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诗经》中,小雅调里的《黄鸟》是我最喜欢的诗韵,诗人述写黄鸟二次:头一次用直铺笔法劝黄鸟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粮,让它飞回故乡问候亲人;其次借黄鸟处境比喻自己在异乡的遭遇,抒发一位异乡人不能在当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发出的怨恨,和思念故乡的心情。

细细品读《诗经》,书有散发出不仅思乡之情、爱慕之情、望子成龙、还有描写国政、家庭、友情、离别……众多喜怒哀乐、情感交织在一起,浇灌了读者的心田,牵引了读者的视线,薰陶了读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吧!去认识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乐哩!

《诗经》读后感12

爱情,饱含着人间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与人类历史一样深厚、一样悠久。只要人类还在不断发展延续,爱情就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古往今来,爱情令多少人幸福欢畅,又使多少人为之癫狂、痛苦、悲伤,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名人雅士争相吟诵的主题。爱情诗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纯真、最淳朴、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是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是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他们携手相伴,共同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时的他们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热烈的思念酿出的爱情篇章让人不觉其苦,反觉甘之如饴。

《诗经》读后感13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诗经》读后感14

小雅·苑柳

有苑者柳,不尚息蔫。上帝甚蹈,无自匿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有苑者柳,不尚愒qi(休息)焉,上帝甚蹈,无自瘵zhai(病)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遏予靖之,居以凶矜。这是一首表达了愤懑的诗歌,诗歌作者控诉了一起同生共死的打天下后谋求权威后的人反复无常的性情。

让他琢磨不透而又深感恐惧的心情,茂密的柳树在水塘边郁郁葱葱,绿茵喜人,但是如果行人想要去依附着去休息,去躲个荫凉,去享受下诗情画意,说不定就会被雷劈,也会被树上的虫子所侵扰,被树枝所伤害。

不要被“大树底下好乘凉“所幻想,大树的伟岸是它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如果想到大树底下去乘凉,不如自己变成大树。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看着昔日一起奋斗的伙伴坐在高位上,但是对于他而言是咫尺天涯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和距离。

因此他发出了鸟儿也有依附于天的时候,为什么让他参与国家要务的管理设计,但是去无人可以商榷和依附的哀鸣。内心翻江倒海的可见一斑。

其实,他误会了上层人物,任何一个人经过千难万险后达到某个位置,势必会成为惊弓之鸟,对任何人都是防范心态,因为被设计,被陷害的日子他们经历太多了。因此对于旁人的不信任就成了他们的常态。

《诗经》读后感1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就已经收录了311首,《诗经》读后感。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我第一次认识它还是我在一次看杂志时,文章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千古佳句让我印象极深。最近,我又通过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识了一下《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

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蒹葭,诗经里最令人心动与心痛的草,离爱情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萦回在梦里,却是灵魂不能轻易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诗经》的主要是爱情诗,他让我们充分了解到古人的爱情。

《诗经》其实是很有意思,它容易读,它就好像在眼前,而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经典。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鸿盛学习网 www.enyuancaifu.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