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诗经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

时间:2025-04-14 17:06:21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汇编15篇)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汇编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阅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1

“同学们要多背诵一些优秀古诗词,长大以后才能文思泉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有大量的优秀古诗词,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诗经》是真实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感而发。《诗经》中大量的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被世人不断引用。

《诗经》的开篇《关雎》,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爱情诗篇。诗中的男子,遇见心仪的女子,却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他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种爱,朴素而纯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以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等成语均出自于《关雎》。相反,《诗经》中的另一篇《氓》,则反映了一个女子刚烈果断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失望之情,诉说了婚姻的悲剧。“夙兴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等成语就出自于《氓》。

《诗经》中自然不乏描述战争的诗,最为典型的就是《击鼓》一诗,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厌战的情绪。诗中的男主人公曾与妻子发誓白头偕老,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这美好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真挚的,却只能叹息“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或许这只是一个士卒的心声,却表达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安定的向往。

“百善孝为先”,《诗经》中描写孝顺的也有很多篇,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南方吹来的暖风,温暖了万物,滋润着成长,这是母亲无私、不辞辛苦的品质啊!幼小的孩子在母亲抚养下健康成长,全是母亲辛勤哺育的功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让人对母亲深表同情,鄙视这不孝子女,让我心灵震撼,感悟孝顺不能嘴上说说,要实实在在行动。

《诗经》中,还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夙夜在公”等脍炙人口的名句,都让我受益匪浅,学有所用。

深读《诗经》,让我感受到它不仅是诗歌总集,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活字典,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2

其实,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一首《蒹葭》而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追梦者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还有一腔的热情,想要成名成才,想要名垂千古,我们还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正是未来之所在,人生最美好的上坡路呢。即使天天为了成绩斤斤计较,即使对着作业唉声叹气,我们还是有理想的。问问大家,你们将来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会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大家都还年轻强壮。大家还会追逐梦想。

但是现在是这样,将来,我们还会坚持吗?还会有即使“道阻且跻”也不会放弃追梦的人吗?我想到了现在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最终成功的弯弯,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的那个人。我不敢说只要坚持我们就可以成功,我只能说,只有坚持最初的那个梦想,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并做出一定成绩,从而感到满足与快乐,我觉得就是成功了,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事业状态。那么,坚持就是走向成功的不二道路。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让人听了很心酸的歌词,有多少人正在做自己想做的,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而放弃努力,放弃成为《蒹葭》的主角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即使道阻且右,且长,且跻,还是不断地为了心中的伊人上下求索,坚持在那片青青的芦苇荡里。

我不愿意在很多年以后,会带着深深的共鸣唱起上面的歌词。也许唱着唱着,我就会流下泪来吧,人这一辈子,就走这一次,为什么当时不去奋斗一下呢。努力了最终失败,我还是会心满意足。那么现在是怎样,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到现在,最后还是不够快乐的结局吗。我真的不要这个样子。

我对自己说:

那么,就请坚持。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3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这两个字就好,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探求,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虽然古人都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我觉得,好的诗,也是硕果仅存。吟诗对赋的成百上千,但我却钟爱《诗经》,它如同彼岸花,一直存活于心。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个繁华的新世纪,却没有几个人记得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在历史的鸿沟中,被我们无声地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投入历史的洪流之中。于是,我们渐渐习惯唱着“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而不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但我尤其偏爱《诗经》。

——也许《诗经》更暗合了尘喧中隐逸着的青青翠色。

《诗经》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你以为寥寥几言便能铸就《诗经》吗?世间的诗甚多,或因发泄太尽而流于刻薄;或因随波逐流而流于浅俗。《诗经》是心,一颗古色古香又温润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带着烟花绽放的绚烂,很迷人,很美好;是雨过天晴时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的雪白的花;《诗经》出自忧伤,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

在某种意义上,《诗经》就是心的追求与寄托,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诗意与缠绵,是大爱无声的震撼与感伤!

《诗经》就是为绝美存在而诠释的言语,就像《诗经_周南》中的“ ……此处隐藏10035个字……歌字面上关乎体裁言语的一种欣赏,还有的就是对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思考。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难能够以学者专家的高度去评判它,毕竟对于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那些所谓文人骚客的研究也已经够多也够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讲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一部书便是缘于自身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喜欢。

就是古代诗歌,也正因为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赏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过喉咙来表达,欣赏也需要一种探索和实践。

因为诗经一书本身就摘录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固有“十五国风”之称。也许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及其古今文化的改变,,有的诗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甚至于有些绕口,一些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是表达。但这在思想内容的含义上却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反应了一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除了来自于民间各个地区“风”,还有作为当时王畿之乐,亦为典范的音乐的“雅”与表现当时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我们称之为“颂”。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合流,融汇成这一部记载了当时社会风土民生的“史书”。

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除了展示诗歌内容的“风雅颂”之外,“赋、比、兴”便是常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这三种手法塑造了诗经的灵魂,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对于“关关之鸠,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写,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画,甚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古朴真挚的情感。

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的“鹤鸣”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对君王隐晦的讽喻进谏,对于国家的忧思,对于贤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能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从诗经中除了这份直白,尽管不变的是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更多的却是一份克制,平和与淡淡的抒情。《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虽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诗经蕴藏了当时社会的多少悲欢离合,沉沦与得志,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赞美生活的美好。诗经亦是“思经”,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

诗经,读得太过仓促,只读得一点皮毛,闲时多多品味几遍不定能寻得些许相同的感触,毕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变的。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15

一树繁花,清淡典雅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与古人原本相隔于遥远的光阴两岸,却因为有了诗歌这座跨越古今的桥梁,我们才得以与古人心意相通。诗歌的美妙,令人无法猜测,看似平淡的字眼,简单的韵律,却能千变万化,让人回味无穷,咀嚼出万般韵味,万般情意。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同时,《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卷社会与历史的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在《诗经·国风·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撇开一切背景,《诗经》只是《诗经》,朴素悠远,宁静自然,继承了华夏民族一贯的淳朴与稳重,却不乏清新隽永的文风。

《诗经》是一树绚烂的繁花,承载着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被后人概括为的“风雅”精神。

这树绚丽的诗词花,始于西周,终于春秋,诗中的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像一缕清风,一朵落花,一叶小舟,从远古涌来,向未来奔去。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鸿盛学习网 www.enyuancaifu.com 版权所有